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历史--> 中国历史八上电子课本文集

中国历史八上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
第四单元(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)

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,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。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,推动了思想的解放。
1919年,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, 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—五四运动。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, 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,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。1921年7月,中国共产党诞生,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    从1915年开始,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。 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?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?
新文化运动的兴起
   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。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 : 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,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,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,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,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。
    1915 年,陈独秀在上海创办《青年杂志》 ①,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《敬告青年》一文, 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。1917 年初,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,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。《新青年》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。当时《新青年》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、李大钊、鲁迅等, 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。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,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。 《新青年》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。
    ① 《青年杂志》从第二卷起改名为《新青年》。《新青年》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,至1917年,单期最高发行量已有1.6万多份。

人物扫描:陈独秀
陈独秀(1879年10月9日-1942年5月27日),原名陈庆同,陈乾生,字仲甫,号实庵, 安徽怀宁人,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、发起者和主要旗手,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”,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。
陈独秀 在《旧思想与国体问题》中认为,腐旧思想布满社会,是废共和复帝制的根本原因,必须要“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。否则,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,就是这块共和招牌,也是挂不住”,继而指出封建礼教与民主共和是“万万不能调和的”, 被胡适赞誉为“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 ”。
1916年2月15日,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1卷6号发表《吾人最后之觉悟》:” 。。。。。。三年以来,吾人於共和国体之下,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。自经此次之实验,国中贤者,宝爱共和之心,因以勃发。厌弃专制之心,因以明确。吾人拜赐於执政,可谓没齿不忘者矣。然自今以往,共和国体,果能巩固无虞乎?立宪政治,果能施行无阻乎?以予观之,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,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。此谓之第七期:民国宪法实行时代。 。。。。。。

1918年,陈独秀创办《新青年》的姊妹刊物《每周评论》。 从这以后,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,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, 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。 五四运动前后,《新青年》刊登了李大钊《庶民的胜利》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等文章; 《每周评论》也刊载了摘译版《共产党宣言》以及陈独秀《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》等文章。

    相关史事
    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、个性解放。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, 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。蔡元培、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,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。 1920年春,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,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。
    人物扫描
    蔡元培,浙江绍兴人,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。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,着力营造“兼容并包”和“思想自由”的学术研究氛围, 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,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、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, 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。


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
    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。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, 《新青年》发表了大量文章,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。 鲁迅的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,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, 号召人民起来推翻“黑漆漆的”吃人社会。
    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。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,由陈独秀首先提出。 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“德先生”和“赛先生” ①。 陈独秀认定 :“只有这两位先生,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。”
    ① “德先生”和“赛先生”的说法,是由“民主”和“科学”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。德先生即democracy,赛先生即science。


    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1917 年,胡适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一文,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, 强调写文章“须言之有物”“不摹仿古人”“不作无病之呻吟”。陈独秀紧接着发表《文学革命论》一文, 主张推倒陈腐、雕琢、艰涩的旧文学,建设新鲜、平易、通俗的新文学。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,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。
   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,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,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。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, 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,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
知识拓展: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
    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,比较难懂,阅读与书写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。 近代以来,要求简化文体、使用口语化的白话文的呼声越来越高,出现了一些宣传白话文的报纸, 如《无锡白话报》等。官方告示也有采用白话文的,但总的来说,白话文不是很普及。 新文化运动时,在胡适、鲁迅等人的倡导下,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、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《尝试集》,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。 1920年,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。

相关史事:胡适与白话文
1919年“五四”白话文运动要求文体改革,废文言,用白话。白话文运动就是把口头的共同语写成书面的共同语。
胡适是“五四”时期倡用白话文的先驱,他不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, 且是推广使用的躬自实践者,是他第一个用白话文写文章,也是尝试用白话文写诗词的第一人。
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实行了如下的改革:推行国语,在1924年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,编辑标准音的《国音常用字汇》 (1932年才出版)。小学语文改用白话文,国文课改称国语课。 应用文和文学作品逐步改用白话。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主导的现代文体。

返回前一页   ▲ 返回顶部